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重庆公务员面试培训备考资料

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来自:渝岸公考 丨 发表人:备考资料 丨 发布时间:2017-11-01 14:50:40

热点链接

在脱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角之际,第四个国家扶贫日也如期而至。五年来,国家扶贫日连缀成线,串起了一幅中国减贫脱贫事业的壮丽图景,成为书写“不凡中国”壮美篇章最生动的注脚之一。

 

背景

减贫脱贫数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脱贫事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实现了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四年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均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达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精确的数字背后,是精准的脱贫政策和持之以恒的扶贫努力。正是在扶贫效果的立竿见影中,“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命题持续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个国家扶贫日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作为“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的接续,今年也成为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激起了人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紧迫感。因为,要在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就意味着要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实现每年减少贫困人口千万以上。

 

 

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致富,先修路”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些边远山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是交通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便捷“通道”。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农民最希望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出发,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规划好贫困乡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电力通讯和环境建设项目。帮扶单位要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项目申报和争取力度,力争切实解决行路难、饮水难、条件差等“瓶颈”制约因素,全力构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便捷通道。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驻村帮扶工作,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必须准确把握和处理好“输血”和“造血”关系。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一时之急,但解决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问题,只有改善机能、激发活力的“造血”式扶贫,通过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劳动力技能,才能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持续发展。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集中每个党员和群众的智慧,针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因户施策,定规划、引项目、传信息,帮助每一户贫困户都发展一项增收产业,不断壮大当地优势产业,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劳务部门的衔接联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使村民在打工中学到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务工增加现金收入。

 

 

 

扶贫扶志,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穷最可怕的是头脑空空、精神委顿。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更要改造主观世界,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还要解决志气贫困、思想贫困问题。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扶人,把人由懒扶勤,由弱扶强,而不是“扶”表格数据、“扶”档案资料。要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把解决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扶贫的先导工作来抓,让农民群众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浓厚氛围。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和思想障碍,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发展机会,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