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
当前位置: 首页  法检备考资料法律基础

法检法律备考资料:犯罪中止

2020-05-19 09:24:47 | 查看人数 | 来源:渝岸公考

犯罪中止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我们法检考试的必考知识点。同时,考查方式各个地区有所侧重,主要的考查方式是客观题案例形式出现,结合特征考察能否构成犯罪中止,以及与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分等等。那么在备考中,就要格外注意对犯罪中止的特征这个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中止的构成条件

1、时间条件: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实行阶段。

(1)犯罪既遂以后,返还原物、赔偿损失,只能算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如果在犯罪过程中遭遇客观障碍,明显地告一段落归于未遂的,一般认定是未遂。即使事后行为人积极采取措施救助被害人的,也不成立犯罪中止。

2、主观条件:中止的自动性。"能"达目的而"不欲""能"与"不能"应以行为人的认识为标准。虽然存在客观障碍,但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而自愿中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行为人认识到了客观障碍,但同时认为该客观障碍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放弃犯罪的,也应认定为是成立犯罪中止。

三、犯罪中止的特征

犯罪中止具有: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个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犯罪既遂后自动恢复原状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犯罪意图。

3、中止的客观性。

4、中止的有效性。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否则就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以上是对犯罪中止的简要解读,相信同学们对犯罪中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以题带点的来学习,注重题型的积累,这样才正深刻把握犯罪中止的含义。

公众号.jpg

相关内容推荐

公众号已复制

快去微信搜索吧

我知道了

新闻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