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重庆市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大纲(4)

来自:渝岸公考 丨 发表人:考情分析 丨 发布时间:2021-04-02 09:43:48

 第七节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一、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课外教育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校外教育活动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少年宫、艺术馆以及业余体校等举办的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特点和评估管理。
 
 
 
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学生心理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的概念。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的要素。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要素。
 
认知方式的概念。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类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要素。情感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等要素。
 
情感的功能、发展规律及积极情感的作用和培养。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概念和结构。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特征。
 
人格理论。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人格机构的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差异。人格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上。
 
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自我调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等。
 
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影响学生的行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

分享: